2013年6月17日 星期一

碎米莎草-碎米莎草的出現, 代表當地是由早期的水稻田、農田改建成的人工溼地, 所以碎米莎草是農業區與溼地之間的指標分界者。-學名:Cyperus iria Linn.;英文名:Rice Flat Sedge, Kogomegayatsuri;屬莎草科,莎草屬;別名:三楞草、三輪草、四方草,細三稜、米莎草,三稜草;水三稜、小三稜草、三方草、野席草、三稜莎草、三角草、無頭土香;

一年生草本植物,是台灣常見野草。

根莖不明顯;
稈獨立或數枝叢生,
橫切面為扁三角形,高10-60公分。


總花序呈聚繖花序,
而小花序呈穗狀花序排列,
花穗呈長橢圓形或是倒披針形。
葉狀苞片3-5枚。


葉基生,通長短於稈,
葉鞘紅褐色,寬0.2-0.5公分。


台灣全境平野至低海拔山區之陰濕路旁、
池澤邊、溝旁多見。


碎米莎草的出現,
代表當地是由早期的水稻田、農田改建成的人工溼地,
所以碎米莎草是農業區與溼地之間的指標分界者。


碎米莎草的根能與真菌共生,
形成根部真菌共生(myconrhiza),促進對養分的吸收。
碎米莎草的種子多,經常與稻混生,
共同發芽生長,是農田改建人工溼地邊緣常見的水生植物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